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联合发布报告《转型金融助力高碳排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钢铁篇)》。报告梳理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现状和问题,总结该行业在转型金融进程中的实施经验和典型案例,提出完善中国转型金融的政策建议,为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和推动转型金融在其他领域、行业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实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10月8日,中国已有159家钢铁企业(包括1家球团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在节能增效方面,从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87%。
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2家企业,60项低碳技术研发已同步开展,将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有效的技术储备。在资源利用方面,目前已公告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企业825家,年加工能力约1.7亿吨,初步建立了废钢铁加工配送体系,形成了“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
报告以全国第一钢铁生产大省——河北省为例,深入分析了其转型经验。河北是全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实践方面,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河北钢铁产能约占全国的1/5、世界的1/10,在2023年全球主要钢铁公司产量排名中,河北共有14家公司上榜。钢铁工业内需潜力大、铁矿石与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同时面临着高端产品占比较低、低碳发展水平待提升等诸多问题。
河北省强化金融支持河北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顶层制度设计,帮助钢铁行业解决转型融资困境。《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工作指引(2023-2024年版)》明确了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范围和业务开展流程,同时配套出台了《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技术目录(2023-2024年版)》《河北省钢铁企业转型方案编制大纲(2023-2024年版)》《河北省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支持技术目录使用手册(2023-2024年版)》,为金融机构开展钢铁行业转型金融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业务指导。采购使用低碳排放钢铁产品的下游企业也被纳入转型金融支持范围,一家采购低碳排放钢铁的下游企业获得4亿元转型金融支持,为从钢铁生产端到下游需求端全产业链支持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作出积极探索。
作为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中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虽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一是能源结构高碳化,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占主导地位;二是废钢产出量、废钢利用率和废钢回收体系仍不完善,废钢资源难以满足全废钢电炉流发展需求;三是氢冶金等突破性低碳技术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难以在短期内替代传统技术发挥减排潜力。
报告建议,转型金融助力钢铁行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钢铁企业、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合力。
政府部门建立完善转型金融政策标准框架,积极开展转型金融地方实践。国家层面,应加强转型金融的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建设,尽快统一转型金融概念定义,出台转型金融界定标准,制定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及工作指引,明确钢铁企业适用转型金融标准的项目分类目录及量化指标、信息披露等必要条件,并根据国际转型金融研究最新动态、低碳技术发展等及时更新、动态调整标准。地方层面,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地方金融办基于《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分布,整合不同部门资源,将钢铁转型项目纳入“十四五”“十五五”规划,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为钢铁企业和项目的转型类贷款和债券提供贷款/债券贴息、担保、转型认证费用补贴等支持,设立省(市)级转型产业基金和转型担保基金,为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和担保增信,共同支持钢铁行业企业低碳转型。
金融机构应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提高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尽快提升碳中和与气候风险管理意识,将转型金融纳入机构整体战略,关注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及主要资产碳足迹,针对钢铁行业转型项目与转型企业的特点创新绿色转型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低碳转型挂钩产品,研究开发转型债券、转型信贷、转型基金、转型保险、转型信托、转型REITS等多样化转型金融工具,引导发行人严格按照发行标准执行,对绿色低碳绩效较高的钢铁企业适度提高银行授信额度、给予债券发行利率优惠等,不断丰富转型金融市场融资手段,为钢铁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更具灵活性的资金支持。
钢铁企业需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和挑战,结合行业碳减排路径和转型路线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低碳转型目标,设定清晰可量化的减碳指标,加强节能降碳技改、绿色产品研发、短流程冶炼转换、循环经济产业运营等项目统筹和设计,在强化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积极按降碳、节能或减污效果争取差别化的转型金融支持。大型钢铁企业还应发挥“头雁”作用,部署和展开一系列探索突破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和世界最新低碳生产流程的工程化实践,推进绿钢产品认证,构建绿钢采购联盟,积极融入全球转型金融市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源:上海证券报